本文由世界资源研究所副主席马尼希•巴布纳和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辛西娅•卡明斯联合撰写
如果我们问化工、汽车、软件行业的三大巨头巴斯夫、本田、SAP有何共同点?答案是它们都对公司内部及价值链上下游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核算,以期降低风险,并充分利用全球供应链带来的机遇。
许多其他跨国公司也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碳信息披露计划对世界500强公司进行了年度调查,上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访企业在2011年对部分价值链排放进行了测量,而2010年这个比例仅为50%。(共有405家公司对2012年碳信息披露项目提交了数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对这些数据分析后得出上述结论)。
这些世界巨头为何会采取上述行动?原因有三:声誉、风险和机遇。
首先,企业领导者们逐渐认识到,消费者、媒体,特别是投资者对企业全球价值链的监督不断加大。比如,苹果与中国供应商富士康之间的联系就引发了争议。同时,零售商和消费者也希望了解,供应商如何在生产中遵守可持续原则。在这种关注之下,企业不得不重视供应链风险。
其次,各大企业也逐渐认识到,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匮乏等环境风险对供应商造成的影响,也会间接影响到上下游企业。最近极端天气屡屡出现,企业领导者们也因此加强了警惕。今年夏天,前所未有的干旱席卷美国,不但严重冲击了农业生产,而且对食品与饮料业也产生了连锁反应。同样,2011年的泰国洪水造成电子元部件的大幅停产,也影响了世界500强中的大批科技公司。
面对来自现实世界的威胁,81% 的受访企业称确实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37%的公司更是把这种风险形容为真实存在的危险。
变风险为回报
好消息是,核算价值链排放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找准价值链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热点,也有利于改进产品设计,找到新的创新机会。
企业的碳足迹通常大部分来自于原材料供应商,零售、食品和软饮料行业尤其如此。例如,卡夫食品公司发现其70% 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原材料。因此,企业可以编制排放清单,制定行动计划,帮助供应商减少能源和燃料消耗,以提高自身利润。
这正是巴斯夫、SAP和本田等一批先行者的目标。鉴于此,去年世界资源研究所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联合发布了《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价值链(范围三)标准》,旨在对价值链排放的核算和报告进行分步指导。
三大公司的经验
SAP在采取《范围三标准》之后,力争通过三个步骤减少产品销售后产生的排放。首先,该公司正在研发新的软件,减少用户对服务器和能源的需求;其次,SAP和硬件供应商共同合作提高设备效率;第三,SAP鼓励用户更高效地运行数据中心。目前,SAP已经开发出新的软件产品,效率提高了60%。
巴斯夫采取的是另一种策略。通过评估价值链,巴斯夫发现,原材料采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比公司运营本身产生的排放要高出一倍以上。目前该公司正和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合作,寻求降低排放的解决方案。
本田今年8月宣布,已经对公司运营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排放进行了核算,2012财年排放总量达到了2.25亿吨。令人惊讶的是,其中87%的排放是由消费者使用摩托车、汽车和电动产品而产生的,这个发现将有助于本田更好地制定减排方案。
任重而道远 先行者的开拓行动无疑令人振奋,但遗憾的是目前采取行动的企业还是有限。在参与碳信息披露项目的405家企业中,只有8家企业对间接排放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核算,如原材料采购,消费者使用和废品处理。企业核算最多的是商务旅行,而这其实仅占公司碳足迹的一小部分。
其他500强企业必须采取行动迎头赶上,才能真正减少排放规模,避免加速气候变化。我们期待在未来几个月中,更多的公司会开始计算排放总量,改进价值链的测算和管理,并从中获益。
本文原载于世界资源研究所网站。
0
推荐